“资产新规”后,行业格局重塑、资金对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需求大增,而合意优质资产却经历明显收缩。“资产荒”矛盾突出下,资产定价或已换锚,本文从机构行为角度梳理,敬请关注。
“资管新规”重塑行业格局,资金对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需求明显增长
(资料图)
“资管新规”后,行业格局重塑、产品布局向公募基金等倾斜。2010年至2018年间,理财、券商资管、信托等产品一度大幅扩张,部分借助通道、多层嵌套等违规流向非标、地产等领域;与非银类似,银行负债端也经历大幅扩张,部分资金绕道出表等加大风险累积。伴随资管新规等加快落地,券商资管、资金信托等明显收缩的同时,公募基金等明显扩张、较2018年增长120%以上;监管推动下,银行加快资金回表、以银行理财为主的资管机构积极布局。
行业格局重塑下,资金对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配置需求大增。伴随穿透式监管加强,银行资金出表从增长放缓到大幅收缩,表外理财、尤其是金融同业理财降幅超过80%;非银也是类似,资金信托投向地产占比高位回落6个百分点。同时,期限错配的问题也明显改善,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期限明显拉长、1年期以上占比接近65%。券商定向资管等收缩,使得部分资金转向公募基金、推动债券型基金份额持续大幅扩张;资金加快回表、净值化转型下,银行理财投向债券的比重自2018年以来抬升19个百分点至68%。
净值化等推升机构对短久期“安全”资产偏爱,但合意资产明显收缩
净值化等加速转型下,机构更加偏好短久期等“安全”资产。以公募基金资产配置结构为例,截至2022年底,债券投资占比达51%、较2017年抬升13个百分点以上,现金、其他等占比趋势性回落。标准化程度提高的同时,风险偏好也有所下降,理财产品中保守、稳健型投资者占比近两年分别抬升4.2和3.3个百分点,而平衡型、成长型投资者占比同期明显回落。期限选择上,为避免产品净值波动造成的赎回压力,理财产品更加偏好配置短久期、高等级资产,例如,6个月以内信用债发行占比明显抬升;理财持有AA+以上评级信用债占比自2018年来抬升5.8个百分点。
资金“充裕”下,合意资产却明显收缩,“资产荒”凸显。近年,以地产、传统基建为代表的传统行业融资下降、带动相关金融资产供给减少,机构“欠配”现象突出。部分重资产领域债务出清中的风险释放,使得机构需求进一步向“安全”资产集中,例如,2018年以来,3年期AAA级中票利差自2017年底的150BP左右降至2023Q1的60BP左右。此外,经济动能放缓、实体需求修复平缓下,资金易滞留金融体系,加剧“资产荒”,2022年二、三季度即为典型。
“资产荒”下,杠杆行为使得收益率与基本面“脱敏”,也易放大波动
“资产荒”下,杠杆交易推动收益率下行,一度对基本面“脱敏”。行业格局重塑下,基金等交易型机构持债占比持续抬升;资金“充裕”,资产“稀缺”下,机构更多采用“滚隔夜”加杠杆的方式增厚收益,2022年隔夜质押回购成交占比一度突破97%。机构“买债”热情高涨下,债市收益率多下行、对基本面变化“脱敏”,例如,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;2023年3月以来,PMI等经济数据均出现明显边际改善,但“高杠杆”下收益率依然下行
负债稳定性较弱下,过度集中交易或易放大市场波动。基金等交易型机构对资金波动更加敏感,杠杆加足下,容易放大资金面波动对债市的影响,尤其是部分资金“赎回”或加剧资产价格波动,进一步对机构行为形成“负反馈”。短期虽有波动,但相对宽裕的资金与相对短缺的优质资产之间的不匹配,并不会因为短期遭受资金赎回而改变;赎回资金找不到匹配的资产,或仍会滞留在金融体系、尤其是货币市场,一旦资金面趋于稳定,资产短缺矛盾会继续凸显。
风险提示
政策效果不及预期,疫情反复。
标签: